close

端午節將至,又有四天連假的時間,此時除了出門踏青之外,更要來上一顆最應景的粽子。由糯米推砌而成的三角型,加上快要爆開的豐富內餡,最後利用散發竹葉香的葉片包紮,色香味俱全的樣子,讓人很難不垂涎三尺!

S_20151002092948Q1oj.jpg

美味可口的粽子是端午節必吃的食物(圖片來源:粽口味)

關於粽子的由來,大部分人都認為是為了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志士屈原所誕生的。戰國時代,局勢動盪不安,憂國憂民的屈原寫下了著名的離騷賦,後來楚國被秦國所滅,痛不欲生的屈原便抱著石頭跳入汨羅江自盡了。

在屈原自殺之後,平民百姓為感念屈原的愛國之心,於是將煮熟的米飯投入汨羅江中,避免江中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這段故事,經過時間之後便成了端午節的習俗,然而這並不是粽子最初的來源。

c4baa535d71c127.jpg

端午節紀念屈原(圖片來源:鳳凰文化)

其實粽子的原型早在戰國時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粽子原名為「角黍」,是先人在五月時用來祭祀祖先和神明的。之所以稱為角黍是因為在用葉子包紮後會將它煮成類似尖角狀的食物。而五月在古代又被稱之為「毒月」由於天氣逐漸轉為炎熱的型態,因此古人會利用角黍祈求平安度過今年,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在夏天吃角黍的習俗了。粽子經過時代、地區不同等因素的演變,造就出多樣化的口味,光是寶島台灣,就分成了南部粽、北部粽、客家粽等不同的類型。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南北兩大宗的不同。

8005001.jpg

古代的粽子稱之為「角黍」(圖片來源;騰訊網)

 

所謂南煮北蒸,兩者對於粽子的料理方式就有完全不同的風格差異,以南部粽來說,生糯米多半是沒有經過調味的,而內餡則會弄至半熟的狀態再由糯米包覆,一同下鍋用水煮的方式,藉此將竹葉的香氣散發到每粒飯當中。起鍋之後,食用時會淋上南部的特製醬料提升整體口味的豐富度。

 

相較於南部粽來說,北部粽的備料通常已是熟的。熟透的米飯,內餡也已爆香料理完成,最後將整顆粽子放進蒸籠裡,利用蒸氣將竹葉的香氣鎖在粽子裡,口味比起沒有調味料的南部粽來說,相對重一點。一個是生米,另一個是熟飯,也造成了粽子在口感上的差異,北部粽的飯粒粒分明,而南部粽的口感綿密。

 

傳統的南北粽經過現代人的口味,也不斷的在推陳出新,網路上也時常有網友熱烈討論到底南部粽比較厲害還是北部粽比較美味,然而食物的口味總是因人而異,其實只要粽子本身用料實在,合乎饕客自己的口味,那它就是一顆美味的粽子了!

BeFunky Collage.jpg

南北部粽各有所好 (圖片來源:Xuite ; Buzzoran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